close

IMG_2026.jpg

「好產品背後拼的是同理心」

關於建立品牌、創造產品,所有一切都以人為起源,如果要用一個字貫穿到商業行為的話,「人」就是促使一切進行的先前要素。

 

以「人」同理心

身為與產品設計、研發相關(或擦到邊)的角色,必須具有結合三種以上的能力及特質,即是產品專案經理的形象。跨足設計、行銷、研發三面向的統整力,
聆聽部門間、或不同員工間的細鎖意見,沒有「我覺得你個想法不能」,只有「我覺得這可以應用在哪一面

第一項具備的能力就要為員工的情緒做管理及給予發揮,不論是小型工作室、中小企業大至一般上市公司,科技發達的現在,
隨隨便便按下搜尋鍵都能找出「公司員工不滿
….」等等諸如此沒有向心力的新聞標題,而其實一直以來,部門間、同事間的分化往往造成大目標無法實踐的重要原因,
體制小造成員工職權分配不清楚,體制大造成彼此間不知道工作內容、資訊傳達誤差,書中提到「部門間彼此寫信」每一週開始時將這一週部門內要做的事及
想對其他部門間說的話以
mail形式寄出,部門間主管可以選擇要訂閱哪個部門、抑或發展成老闆可以選擇訂閱主管間的工作內容,
既保有隱私也能公開大家互相了解,基底以人鞏固,再著手下一步。

 

以「目標」為同理心

任何事背後都有個顯著、最好是能以一句話道出的理念,看似由文字拼湊成的一句話,當品牌、產品遭遇被懷疑狀態時,能夠拿出來反思,
並最好立出品牌地圖、
SOP化,簡單來說就是制定規矩,並且要請大家提出各種ABCD狀況,然後倒出相對應的解決辦法。
美國有間新創公司在辦公室裡大家都會經過的角落放置品牌宣言、年度目標,獎勵等等,員工的抱怨都是在已經筋疲力竭後才會發生的事,
「當頭棒喝」法有效可以即時凝聚向心力,並且在當大家一起做發想的同時,有神來一筆之力。

為什麼要做這樣產品?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而現在做的每一項修改、討論都是在朝這方向努力嗎?我認為人跟人之間的討論不該浪費
在太遠的事情上,越接近目標的那支旗子先拔,一步一步就會走到最終的那個地方了!

 


以「錯誤」為同理心

設計最大的本質是解決問題,因此市場的聲音就像一面鏡子,能夠看得到目前的錯誤,而其實我更覺得身為研發公司的一角,
也是必須反向回饋給這個市場的廣大消費者,亦即那
80%中又那20%的使用者(82分理論:能造成最大影響力的是那少數,卻是主要的)當產品、品牌走得太前端,
背後就必須要教育這個市場未來的面向,這也就是我們現在在做的事:縱使行動支付、用網路開店做生意已經說到口沫橫飛,
但大多數的老闆卻源自於對網路社群的陌生,不願跨出那創新改變的一步。

 

很多品牌在最一開始的2-3年都在「試錯」,產品經理人收到來自不同消費者的訊息歸納為目前最應該改變的方向,
各部門間將「技術」精化為實體性能在競業間展露一角的樣子,以人為本延續服務的價值,品牌是看長遠的,不是一時、明天有更好的就會被忘記的那種。


以行銷為導向、研發一樣app是一種武器,至始至終都是在幫這個社會的商業行為創造更便利的世界,但網路這塊又很弔詭:
3年會來一次大變動,產品又在2-3年間得到不少批評去改進,如果把「經營品牌」放在以「服務為本」的觀點上來看,
市場需要有人服務、需要有人替他們解決問題,「同理心」是能夠將品牌與眾不同的最大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ly61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